众所周知,奶酪、黄油、红肉的热量和胆固醇非常高,且大量的饱和脂肪酸也极易造成脂肪囤积,但有意思的是:和它们餐餐相伴的法国人肥胖率却很低。
为了查明真相,法国科学家开展了一项涉及10万人的研究,结果公开后让所有人难以置信。
具体来说,那些所谓的健身/减肥人士,在长期践行“高蛋白、低碳水、少油寡糖”后,比“充分享受味蕾盛宴”的不挑食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低40%。其中有益菌(如产丁酸的瘦菌AKK)显著减少,而炎症菌(也称作“胖菌”)则不断增加。
这样一来,“吃的干净”不仅无法帮助瘦身,反而更容易引发代谢综合征、肥胖等问题 。

原来,过度节食、一味追求“干净饮食”,不仅不会瘦,实际上还可能正悄悄“消灭”肠道里的“瘦菌”。
这一研究结果,让无数在节食瘦身路上苦苦挣扎的人大跌眼镜,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减重与健康饮食之间的关系。
难道真如研究所说,肠道里的“瘦菌”左右着我们的体重?在众多被提及的有益菌中,AKK菌近年来频繁被国际顶刊点名并引发热议,它究竟是什么,又为何被称为“瘦身菌”?

公开资料显示,AKK菌(学名嗜黏蛋白阿克曼菌)是肠道菌群里的“原住民”,约占健康人肠道菌群总量的3%-5%,但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含量仅0.02-0.03%,最高相差300倍。
沿着这一线索,科学家们相继开展了多项试验,发现AKK在体重管理方面确实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其在2022年也被国际顶刊《Nature》评为“下一代益生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胖墩儿体内缺AKK菌,那么该如何让肠道里的AKK菌恢复到健康水平呢?
在上面的试验里,法国研究团队也给出了答案:对肠道微生态真正有益的,不是盲目节食或追求“绝对干净”的饮食,而是保证“饮食多样性”。
多项权威研究也表明,蔬菜、豆类、坚果、全谷物等多样化的植物性食物,与肠道菌群丰富度呈正相关。特别是洋葱、蓝莓、橄榄油、番茄这类富含膳食纤维和多酚的食物,更能明显提高AKK菌的活性。

道理虽明,践行起来却常遇阻碍。在996甚至全年无休的高压节奏里,多数人连按时吃饭都成了奢望,更别说精心搭配出多样化的膳食——早餐匆匆啃个面包,午餐外卖凑活,晚餐可能只剩残羹冷炙,这样的饮食常态,让“丰富餐桌”变得遥不可及。
更扎心的是,AKK菌在食物中的天然含量极低,即便严格执行食谱,也需经年累月才能达到理想补充效果。而现代人对瘦身往往要求立竿见影,靠调整饮食显然满足不了。

好消息是,随着科学家们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陆续取得重大突破,外源靶向补充AKK菌逐渐成为现实。
近两年从香港尖沙咀火到新加坡屈臣氏,并狂揽京/淘/天等平台减重瘦身销量榜的“肠倍轻”,正是我国科学家联合诺奖团队以AKK001专利菌为核心成分研发。
据京东商智数据,肠倍轻上市不到半年,就获得了10多万“胖友”的尝鲜。其中,超八成是年龄在30-55岁之间的中年男性,他们肩负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又无暇运动,深受“发福”问题裹挟,复购率高达75%!

深圳31岁的程序员顾先生,试过节食、中药甚至医美等方法,体重却一直降不下来。后来在浏览社交平台时,被“肠倍轻”这款新兴的肠菌减重黑科技吸引。
据他在笔记中透露:“每天口服两粒肠倍轻,再配合简单运动,第一个月就觉得身体轻快了;过了一段时间,身材明显变紧致,甚至能穿上小两码的裤子。”

现代人为了瘦身,常常陷入饮食“单一化”的误区。殊不知,这种看似“高效”的方式,正在让肠道菌群慢慢失去活力——菌群多样性下降,代谢节奏被打乱,反而让减重之路越走越难。
对此,营养专家提醒:我们不用追求完美的饮食模板,但可以拒绝过度单一的“伪健康饮食”,让餐桌上多些全谷物、蔬菜和发酵食品,为有益菌的生长打造一片“沃土”。

不难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通过分析菌群图谱来定制个性化饮食、预测疾病风险会成为常态,肠道菌群检测可能会像血常规一样普遍。
但当下最实际的,就像法国团队说的:“你今天给肠道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为明天的健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