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生命接力 云南省阜外医院书写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2:22:00    

近年来,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建设单位,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下称:云南省阜外医院)在提升区域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发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今年6月,一场惊心动魄的跨区域生命救援在滇东北的群山间展开。55岁的四川籍务工者张先生(化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从盐津县乡镇卫生院到县级医院,再到云南省阜外医院的SICU,这场历经5天的救援行动,充分展现了云南省阜外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的技术支撑与责任担当。

供图

远程联动+专家驰援

6月3日,张先生在盐津县乡镇卫生院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当地迅速启动分级诊疗机制。然而,在救治过程中,张先生出现心源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危急状况。面对“转诊存活率不足10%”的严峻评估,云南省阜外医院与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的紧密合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阜外医院已经向滇东北中心医院派驻了涵盖心内科、心外科、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外科、急危重症、护理团队等多领域的常驻专家团队。接到求助信息后,云南省阜外医院常驻专家立即带领滇东北中心医院团队,携带便携式急救设备,驱车6小时穿越盘山公路,紧急奔赴盐津县人民医院。

抵达现场后,一场多学科联合救治迅速展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下称:北京阜外医院)通过远程系统进行指导,云南阜外医院专家、滇东北中心医院专家现场评估病情,县医院提供基础支持,三方协同作战,全力稳住张先生的生命体征。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分级诊疗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形成救治合力的重要性,也切实发挥了区域医疗中心为区域内群众危重症转诊会诊的关键作用。

同质化技术守护生命

6月16日,张先生被转入云南省阜外医院SICU。在此之前,云南省阜外医院的重症团队已通过远程系统对其病情充分了解,并迅速完成评估:患者二尖瓣反流量大、左房压高,必须尽快手术。经多学科多科室会诊,医院决定当晚紧急实施“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

这项被誉为“心脏微创顶尖技术”的手术,对团队配合与设备精度要求极高。而在云南省阜外医院,该手术已实现常规化开展。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阜外医院全面对标北京阜外医院标准,在诊疗流程、手术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高度“同质化”。

当晚,云南省阜外医院潘湘斌院长团队为患者顺利完成二尖瓣钳夹手术。术后超声显示,瓣膜反流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术后72小时内,张先生成功撤离有创机械通气、主动脉球囊反搏与血滤机,生命体征逐步恢复平稳。“没想到在昆明就能做这么高难度的手术,效果和去北京一样好!”张先生家属的感慨,正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让西南地区的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尖的医疗服务。这一成功案例,也有力地彰显了区域医疗中心对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的带动作用。

打造西南生命守护圈

从患者四处奔波求医,到如今通过绿色通道实现快速转诊,张先生的救援经历并非个例,而是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生动实践之一。作为辐射西南地区的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阜外医院通过“常驻专家+远程网络+技术输出”三重模式,已在滇东北中心医院等合作单位构建起覆盖基层的急救网络,让“大病不出省”的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带领下,云南省阜外医院始终与北京阜外医院保持紧密联动,逐步构建起辐射西南乃至东南亚国家的分级诊疗网络。云南省阜外医院院长助理王小啟表示:“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在院内做好手术,更要将‘阜外标准’融入区域急救的每一个环节。”此次救援行动中,从常驻专家的现场处置,到院内团队的无缝衔接,正是区域医疗中心“上下联动”机制的具体体现。

未来,云南省阜外医院将继续深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区域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以专业技术和高效行动续写更多生命奇迹,为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云南网记者 彭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