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宋彬彬 沈烨婷
5月27日凌晨,在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镇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刚参加完第七届国际工艺创新双年展,准备搭乘回国的航班。
这次法国之行,他收获满满,不仅自己的代表作《江山》大受欢迎,还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了竹编作品《宋锦团花》。“总统先生对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寓意和精妙工艺给予高度评价,也非常欣喜。”电话里,钱利淮的声音非常激动。

钱利淮向到场参观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了竹编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竹,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植物之一。从竹简到竹纸再到竹编,竹子承载着悠久的华夏文明。中国人爱竹,自古皆然:它既可做筷箸笼屉,箱篮榻席,亦能做折扇砚屏,禅板臂搁,更兼“风骨有节”的譬喻。因此,中国也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竹编作品《江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传统竹编何以“艳惊四方”?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文化复兴密码?
“中国竹子”的高光时刻
5月21日,第七届国际工艺创新双年展开幕。这是由法国艺术工会创办的手工艺行业经济贸易平台,每届面向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甄选出500多位优秀艺术家、手工艺从业者和品牌,钱利淮等六位中国艺术家应邀参展。
当天一个电话,突然打断了正在为观众讲解的钱利淮。原来,法国巴黎大皇宫沉浸式展览馆的中国事务负责人陈女士联系他,希望特别准备一件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精品,作为礼物赠予法国总统,体现中法之间深厚的文化交流情谊。

第七届国际工艺创新双年展现场,钱利淮与嘉宾交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此次参展,钱利淮其实精心准备了不少竹编作品,但他脑海里最先想到的就是《宋锦团花》。这幅竹编作品,融合了红色的竹条和深蓝色的宋锦,“红色代表中国,蓝色是法国国旗上的一种颜色,作品融合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又展现出中国工艺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钱利淮说。
收到这幅竹编后,马克龙高兴地和钱利淮合影留念。当天这一幕,也被在场的外国媒体记录下来。很多人纷纷赞叹:这是“中国竹子”的一个高光时刻。

钱利淮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了竹编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一充满诚意的艺术礼赠,不仅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中法友好交流的温暖时刻,留下了深刻而动人的印记。
展会上,钱利淮的作品也吸引了众多国外观众的目光。大家纷纷打听神奇的竹编是如何通过手工“魔术般”变出来的。中国竹子的“变形记”,收割了一大波外国人的喜爱。
钱利淮也一次次向国外的朋友们讲解作品《江山》的创作心得:在这块巨幅的竹编作品上,可以看到新竹子的篾条、老竹子的竹鞭、纤细精巧的竹尖等等。新竹带着蓬勃朝气与无限活力,而多年生长的老竹鞭,古朴的色泽中藏着岁月镌刻的印记,用它构建起巍峨山峦,竹片与纹理,凝聚着江山的雄浑厚重……

竹编作品《江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些不同年份、不同部位的竹子,是中国的山川、大地给予竹子不同的特殊符号。”钱利淮说,他对大地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竹编艺术的热爱之情,都融入到了《江山》的创作中。他期望观众在凝视这件作品时,能透过竹编纹理,感受大地的神奇力量以及中国竹编艺术的独特魅力。
精妙的艺术作品和精彩的讲解,让大家啧啧称奇,也赢得了阵阵掌声。
一根竹条“挑动”世界的旋律
这不是钱利淮和竹编作品的第一次“圈粉”世界。
2010年,乌镇竹编被列入第四批嘉兴市非遗名录。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乌镇竹编亮相中外记者招待晚宴,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钱利淮和精美的乌镇竹编由此走向世界舞台。

钱利淮和父亲在制作竹编产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出生于1985年的钱利淮,出生于乌镇的陈庄村,这里自古便以竹编闻名,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桐乡县志》记载:居民以竹器为业,四方贸易甚远,苕霅诸山货竹者皆集于此。
在乌镇西栅景区里,那面写着“乌镇”两个大字的五米高巨匾,就是钱利淮和父亲等一起制作的。作为竹编世家的传人,钱利淮自小耳濡目染,深受竹编艺术的熏陶。

乌镇西栅景区地标性的合影景点——直径5米高的巨大竹匾。
大学毕业后,钱利淮决定走一条几乎没有年轻人走的路——继承竹编老手艺,四处拜访老匠人,了解各地技法,创立了自己的竹编品牌。
2014年秋天,一个知名收藏家到乌镇看戏,花高价买走了一个小竹盒。这个盒子正是钱利淮耗时一个月制作的,达到了一个高标准的工艺精度:人字编的手法让宽窄不同的竹条交替编织,而最终的误差不超过1毫米。
这对钱利淮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打那时起,他就有个念头,带着乌镇竹编走出桐乡,走向世界。他守艺而不守旧,相比于篮、盘、罐、盒等传统的竹编器具,选择的方向多为装饰画、雕塑作品和艺术品,“想让竹编被更多的人看见,就一定要走到更大的舞台”。
2023年3月,钱利淮受邀为“宝格丽Serpenti系列75周年传世蜕变”珍藏艺术展,制作竹编艺术装置《洞天灵蛇》,一举成名。
此后,竹编“国际化”的这条路,钱利淮越走越顺畅,每次出现在大众面前都带来惊喜。
2023年8月,以“中国竹编的现在进行时”为主题,其个人展览在日本东京举办,现场作品全部成交;同年11月,钱利淮又带着《洞天灵蛇》亮相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馆,整个馆只展示了两件非遗作品,一个是乌镇竹编,另一个是苏州缂丝。

钱利淮在东京举办的个人展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仅如此,他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期间,还受邀请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制作竹编画伴手礼《阡陌相通》。
与Burberry(博柏利)推出2025年新年联名系列“我们”;成为BVLGARI(宝格丽)Serpenti 系列75周年“传世蜕变”珍藏艺术展、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杭州硬箱展、BUDWEISER(百威)十五城大型联动龙年项目等艺术项目的合作艺术家……各种邀约纷至沓来。国际大牌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深度合作,一时被传为佳话。

钱利淮设计的竹编作品在Burberry旗舰店的橱窗内展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形态飘逸灵动,像一段被定格在半空的绸缎,主体布满规律的镂空、繁复的花纹,又带给人精致的美感……名为《我们》的竹编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齐白石的《草蛇图》,9件艺术装置耗时5个月才完成。随着该系列作品在上海恒隆广场、北京三里屯、成都太古里等Burberry旗舰店的橱窗内展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外大品牌的融合之美更是广为人知。
老手艺如何吃上“青春饭”
“年轻手艺人进入这个行业有饭吃吗?”这是目前工美行业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钱利淮回到家乡后,常常被问到的话题。曾几何时,这门技艺和很多民间手工艺一样,逐渐被边缘化,后继乏人。
钱利淮说,热爱变成事业很美好,但是把竹编当成“饭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认为,竹编只不过是用竹条进行编织,但其实要想做好竹编,从一根竹子的选材开始就要严格把关,还有取材、破篾、上口、扎口、包角、上色、打磨……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瑕疵,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成败。

钱利淮竹编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钱利淮解释,为了实现作品的对角线之间和整个边线的误差小于1毫米,需要在编织时不断调整,使每一行距离一样大,同时还要控制力量,以免扯断竹条。全流程手工作业是竹编的密钥,也是大批量产业化的难点所在,无法用现代工业对它进行流程再造。
如何让这项传统老手艺吃上“青春饭”?工艺设计专业毕业的钱利淮,想到按照工业制成的逻辑,为竹编编制一套“武功秘籍”,以便于更多没有工艺基础的人,能够参与到竹编制作中。

钱利淮在制作竹编产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过去,竹编技艺依靠个体经验代代相传,每一个图案、每一种技法都仅存在于竹编匠人的脑海中。从2018年至2020年,整整3年的时间,钱利淮终于完成了一套竹编知识体系。
他将传统竹编分成了放射性、绞丝、经纬、十字、三角形、多边形、菱形等七个大类,和竹丝的粗细、颜色、组合方式等八个变量,从基础结构解释了每一类编织方式的特殊变化规律。
“掌握这套知识体系,你就清楚了图案是怎么来的、它能发生多大的变化、哪些图案是能够相互结合的,新的图案应该如何产生。”钱利淮说,这个过程比创作竹编作品更枯燥,也更艰难,但他觉得很有意义,口耳相传的秘诀如今变成了一整套可以供大家学习的操作方法。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制作竹篾的乐趣,从而爱上竹篾,钱利淮精选了杯垫、果篮、钥匙扣等24种竹制品,为每一种都编写方法简单、有趣的教材。2013年起,他将竹编教学带入学校,在乌镇植材小学等地授课,并涉足直播教学课程,釆用视频演示分解竹编制作流程。“只有年轻人加入进来,老手艺才有未来,才不会消亡,中国竹编才能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钱利淮满怀憧憬地说。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钱利淮坦言,竹编这条路,他其实一直都是孤独而蹒跚地前行,但从来都没想过放弃。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有着艺术梦想的普通人,永葆好奇永远学习,让竹编艺术能被更多人看到,让大家喜欢上这种穿越时光、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