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有句俗语:“远不过阿里,苦不过那曲。”本松村,就是一个藏匿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里的小村落,年平均气温逼近冰点,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四季穿棉袄”是当地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这种艰苦的状况已经改变。在乡村振兴施工项目收入和财政收入分红大会上,攥着刚领到的1万多元现金,村民土登脸上漾开笑意,皱纹里仿佛挤进了阳光:“一下子就感觉到生活有盼头了!”
土登参加的这场分红大会,受益群众408人,分红总额达559万元。这沉甸甸的“幸福账本”背后,凝结着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深耕雪域高原、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实践——通过精准授信和信贷投放,重点支持本松村盘活矿区资源禀赋,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点燃了全村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
以往“远不过阿里,苦不过那曲”的古早印象,正被新时代的金融活水悄然消解。

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本松村村民领取分红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从民主改革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如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居民收入中多项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片曾被贫穷落后笼罩的土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在西藏发展过程中,建行与国家战略同频、与百姓民生共振,以七十一载的坚守诠释“金融为民”的深层含义,书写充满责任与使命的“高原答卷”。
帐篷、马背、银元:与高原共生的金融基因
1954年12月25日,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也正因为“两路”的建成通车,开启了西藏通向现代文明的大门,为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鲜有人知的是,当川藏、青藏两条“天路”在雪域高原的冻土与悬崖间艰难延伸时,金融的毛细血管也随之开始搏动。为支持川藏公路(原为“康藏公路”)建设,1954年10月,建行刚刚成立,23名建行人就背着算盘和账本,第一次踏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并在此成立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康藏公路支行,即建行西藏区分行的前身。
说是支行,其实就是在筑路部队营地旁支起的一顶帐篷。彼时川藏公路分散在甘孜、昌都、拉萨地区,全线开工,分段建设。23人组成的支行分成4个办事处,随队跟进,流动作业。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他们在帐篷里就着酥油灯核对账簿,在马背上传递凭证,甚至还要背着三四十公斤重的银元箱到现场办业务,为工人发放工资。由此,建行为新西藏建设注入了第一笔金融活水,也为其在藏事业烙下了与生俱来的“建设”印记和艰苦奋斗的基因。
这种基因,决定了建行与西藏发展同频共振的命运。1978年8月,建行西藏区分行挂牌成立,标志着建行在藏金融服务体系初步成形。此后随着国家金融改革、股份制改革,建行西藏区分行完成了从“国家专业银行”到“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身,主动融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数据显示,1952年至1978年,西藏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5.86亿元,其中建行支持建设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条公路、第一座电站、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医院,彻底改变了西藏没有现代基础设施的历史。与此同时,建行西藏区分行还将支持国家战略作为重要使命,持续支持在藏重大项目建设。
以青藏铁路的修建为例,这一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修建之时要克服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天气恶劣四大难题,而资金供给更是重中之重。建行西藏区分行为参加修路的各个施工局开户,为其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保证了青藏铁路的资金供给。此后更为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修建提供超过60亿元的贷款支持,并累计为拉林、拉日、拉泽、那拉高等级公路及国道318线、219线改造等西藏公路网络建设投放贷款超200亿元。
从织密高原的公路、铁路网络,到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藏每一项重大工程背后,几乎都留下了建行人的身影。与高原共生,不仅是建行的发展脉络,更是其以金融之力为高原发展护航的责任担当。
多个第一、多项纪录:“五篇大文章”书写高原新篇
作为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建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区域特色,深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创新驱动、精准服务、生态优先为核心,全力支持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建行西藏区分行科创类企业贷款余额125.9亿元,绿色信贷余额398.56亿元,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21.29亿元。
其中绿色金融领域的融资存量最高。2025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良好生态环境正释放出无限经济价值。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建行西藏区分行大力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着力写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以绿色金融促进地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以国家能源集团筹建的西藏那曲欧玛亭嘎风电场为例。那曲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天气寒冷,常年风大,冬季多依靠烧干牛粪和煤炭取暖。2023年4月,欧玛亭嘎风电场项目开工建设,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100兆瓦,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约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6万吨。
作为“必须在当年建成的电力保障性项目”,彼时欧玛亭嘎风电场面临资金缺口。建行西藏区分行第一时间成立服务团队,仅用时一个月就完成项目评估、申报审批,最终提供1.2亿元贷款支持。那曲欧玛亭嘎风电场项目也由此创造了全区风电项目施工速度最快、全球超高海拔地区风电项目装机规模最大等多项历史纪录。
此外,建行西藏区分行还为西藏境内首个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规模的苏洼龙水电站、那曲尼玛县光伏电站、拉萨绿色建筑等提供有力金融保障。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增量、占比三项指标,均为当地同业第一。
绿色金融之外,建行还把金融服务的根系延伸到高原的每一寸肌理。
科技金融方面,大力推广“善新贷”等专属产品,满足科技企业信贷需求;普惠金融方面,针对西藏小微企业规模小、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创新推出“裕农快贷”等个人经营贷款服务,落地西藏首笔“乡村农担贷”等举措,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养老金融方面,建成西藏全区首家社保卡功能体验示范网点,同时打造“社保卡+养老金融”创新示范工程,推进“一卡聚合服务、多场景贯通、全流程便捷”的民生服务升级;数字金融方面,充分发挥“双子星”作用(即手机银行、建行生活App),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深耕特色场景,如首次开办西藏与内地异地公积金组合贷业务。

建行西藏拉萨城西支行建成区内首个社保卡功能体验示范网点
从生态保护到科技创新,从乡村振兴到民生改善,建行以“五篇大文章”为抓手,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成为书写高原巨变奇迹的重要金融力量。
只为那一点甜:金融的温度与边疆使命
“你们真是我们的好孩子,把一切都想到、办妥了!”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孜许村,9月,这处海拔高达4700米的村落气温骤降,上游河道开始结冰,到水源地取水成为村里老人的最大难题。建行驻村队员们背起绿桶,为老人们取水、送水。每每此时,牧民阿妈总会握着驻村队员的手真诚道谢。
这一刻,金融不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流淌在高原血脉中的温暖,让边疆群众真切品尝到金融服务的甜。
建行西藏区分行从2011年起,先后派出10多批次、600多名驻村队员开展驻村工作,足迹遍布那曲、阿里、昌都、拉萨等地。他们在阿里改则县本松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为百姓谋实惠;在那曲色尼区巴荣朵村,引导牧民发展牦牛产品产业链,拓宽致富渠道;在山南洛扎县边巴乡柏日村,捐资建设的商品房由身有残疾的村民管理,自此该村民从依赖补贴实现自力更生,对未来重新有了期待。目前,建行西藏区分行已累计捐赠驻村帮扶资金1700多万元,协调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惠及村民6000余人。
生态公益则让这份温度延展至更广阔的天地。在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中,建行西藏区分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起“遇建南北山共植生态林——我在西藏有棵树”公益孵化项目,号召更多人成为绿色公益的发起者、支持者、传播者,共同为边疆可持续发展助力。截至2025年6月末,建行西藏区分行为该项目投入资金超4000万元,累计栽种苗木超30万株。

建行西藏区分行“我在西藏有棵树”公益植树活动
从1954年“帐篷银行”里酥油灯下的第一笔账目,到如今覆盖西藏全区7地市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行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始终与西藏发展同频共振,以金融活水绵绵不绝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而当金融服务像氧气一样渗透到雪域高原的毛细血管,“建设”二字早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的关键注脚。
作者:刘焕
(供图/建设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