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和游客在选购面塑艺术品。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阿旅行商对接洽谈会丝路文旅市集上展出的刺绣商品。

外国游客在体验糖画制作。
初秋的银川,因一场国际盛会而沸腾。漫步在银川文化城·凤凰幻城的丝路文旅市集,空气里弥漫着糖画的甜香、贺兰石的墨韵与麻编的草木气息。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糖稀在指尖流转,丝线与麻绳交织成画——这里没有冰冷的展柜,只有炽热的匠心。
在银川文化城·凤凰幻城,2500平方米的露天丝路文旅市集成为非遗的活态剧场,百余种宁夏非遗产品“走向”街头,用“可品尝、可触摸、可带走”的方式,让中外游客沉浸式体验了“老手艺”的新魅力。
指尖生花 沉浸式体验非遗手工
“原来剪纸不只是窗花,还能现场剪出我的侧影!”一位国际友人惊喜赞叹。在她身旁,宁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凝神运剪,不过几分钟,一张红纸便化作人像剪影,连发丝弧度都清晰可见。这不再是传统展销,而是一场跨越文化的对话——剪刀与纸张的私语,正被世界倾听。
今年中阿旅行商对接洽谈会的最大突破,是让非遗彻底“走出玻璃展柜”,扎根文旅街区,将非遗还原到生活场景中,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夏主题文创、展现宁夏地理风貌的地图冰箱贴、毛线钩织的小哪吒踩着风火轮冲上年轻人背包、贺兰石印章现场定制阿拉伯文姓名、布艺摊位上骆驼与滩羊玩偶相偎相依。这些曾经静默陈列的物件,如今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尖“活”了过来。
活动现场,有很多种类的“非遗手工”,剪纸、捏面人、拓印……各类“非遗”特色展位、各种特色老手艺让人目不暇接。“守艺更要创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桃一边演示毛线钩织技艺,一边感慨。她带来的毛线钩织玩偶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纹样,而是融入了卡通动物、动漫角色等元素,“年轻人喜欢,非遗才有传承的生命力。”
“我们要做的不是标本式保护,而是让非遗呼吸当代空气。”剪纸传承人的摊位被年轻人层层围住。她手下剪出的不仅是传统花鸟,还有人文景观、航天科技等现代意象。“老手艺要成为‘潮玩’,关键是以创新守住灵魂。”她指着桌上融合岩画纹样的剪纸灯饰微笑道,“你看,灯光亮起时,千年图景就会在夜里重生。”
据统计,丝路文旅市集期间,非遗手工展位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其中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超六成,老手艺正以创新姿态“圈粉”年轻群体。
味蕾穿越 糖画里的甜蜜密码
“这简直是魔法!”一位国外嘉宾举着一个“龙”型糖画连连惊呼。糖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抿嘴一笑,将熬好的糖汁舀一勺在手中,然后以青石板为画布,手指灵活地移动,糖汁随着动作缓缓流下,在石板上形成一道道细腻的线条。不需要提前打底,也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全凭多年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一气呵成地画出各种图案。无论是灵动的生肖、可爱的小动物,在他的指尖下都显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糖画摊位成了最火爆的“国际课堂”。糖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国外嘉宾制作糖画,手腕轻轻一转,糖汁便画出了龙的头部轮廓,接着手腕一扬,一条弯曲的龙身顺势而出,然后用指尖轻轻点出龙的眼睛、鳞片,最后再画龙爪。短短几十秒的时间,一条威风凛凛的糖龙就出现在石板上,金黄的糖身泛着诱人的光泽,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糖画,国外嘉宾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古老的甜蜜技艺成了文明互鉴的独特语言。
非遗美食不只是舌尖享受,更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引擎。丝路文旅市集期间,糖画销量成倍增长。非遗味觉经济正在爆发。一支糖画卖15元,但它带动的是文化认同与消费升级的双重价值。
文创破圈 老技艺迸发新活力
“抱歉,这款麻编手包只剩样品了。”麻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璟不断地向国内外嘉宾致歉,她带来的麻编手包在中阿旅行商对接洽谈会开幕式现场就售罄了。“这是千年技艺,现在还能制成挂饰、摆件、背包……”活动现场,张璟麻编作品《丝中驼铃》获得与会嘉宾的喜爱。
她将传统麻编工艺极简设计编成收纳盒;西夏纹样与流行款式碰撞,幻化成手包。“非遗文创不再是纪念品,而是日常美学。”张璟展示着融合不同纹样图案的杯垫,“我们要让宁夏麻编出现在迪拜的下午茶桌上。”
这场文化创新背后,是非遗从“被观赏”到“被需要”的转型。冰箱贴不再只是旅游打卡,而是解读西夏历史的微型百科全书;书签不只用于阅读,更是刻着贺兰山岩画的艺术收藏。文创开发团队透露:“爆款产品的共同点是兼具文化符号性与实用价值,比如这款羊绒毡杯垫,既展示滩羊文化,又能融入现代家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打造多元产品线。既有贺兰石高端定制艺术品、精工二毛皮服饰,也有价格亲民的岩画元素文创、剪纸图案杯垫和非遗体验材料包,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中阿旅行商对接洽谈会闭幕时,丝路文旅市集创下非遗产品成交额新高,但比数据更珍贵的是那些鲜活的画面:国外青年学做糖画时喜悦笑容,外国客商捧着麻编包时发亮的眼睛……这些瞬间印证着:当老手艺拥抱新场景,当传统文化遇见当代审美,千年非遗正沿着丝路走向世界——它不仅是被保护的遗产,更是流动的生活、对话的桥梁、创新的源泉。
记者 鲍淑玲 文 李靖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