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训练师、押花师、整合疗愈师、老年数字生活导师、陪爬员、露营管家、宠物殡葬员……这些“五花八门”的新职业,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已经悄然融入了生活,让很多人离不开了。
近年来,职业版图持续扩张,新兴职业不断“上新”,从业群体快速扩容。这些“新职人”多为年轻人,他们有的投身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最前线,以代码重构商业逻辑;有的则深扎畅通社区服务、新式家政等民生“毛细血管”,用双手熨贴烟火日常。

近段时间,泰山“陪爬员”在网络走红。图为陪爬员(右)正在服务游客 图源:中国旅游报
然而,快速发展的新职业也有不少“成长的烦恼”,引发诸多误解和争议。该如何看待这些新职业?又如何应对职业“上新”带来的挑战?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满怀敬意,向每一位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致以最崇高的礼赞。对于那些敢于“尝鲜”的新职人,我们也为他们“撑撑腰”,向大家“解解惑”。
一、新职业是“不务正业”?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一份“正经”的职业应该像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那样,有着明确的职业定义、稳定的工作模式和社会认可的职业地位。而新职业的工作形式、内容和价值体现方式与传统职业差异较大,工作模式大相径庭,一时间难以被接受,因此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被看见”,“能见度”越来越高。
事实上,新职业不仅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新职业开辟“新天地”。在引入网络主播后,农产品销售步入5G时代,新职业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传统农业带来发展新机。人工智能训练师、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的出现,推动着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直播场景示意图
比如,新职业塑造“新生活”。一方面,在生活服务领域,老年健康评估师、整理收纳师等新职业,精准对接老龄化社会需求与居民品质生活诉求,填补了市场空白,提升了社会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新职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职业的固有边界,让社会分工更加多元、高效,为年轻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价值实现舞台。
“被肯定”,加快“转正”“入编”。
刻板印象正在被逐步打破。不少新职业经过发展和论证,得以“入编”——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先后发布了多批新职业目录,至今已有6批93个。

4月28日,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证书颁发,首批81名考试合格的从业人员正式持证上岗。图为照护师资格考试现场
这个“编制”得来不易。能“入编”的新职业,意味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并且通过了社会性、技术性、稳定性评价。这代表着国家层面对这个职业发展的全方位认可。
不少从业者表示,“入编”后,自己的职业不仅得到了更多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还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随着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新职业正逐步摆脱“旁门左道”的刻板印象,成为职场“新势力”。
二、“零门槛”谁都能干?
一些人看到,网络主播只是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而宠物美容师只是与萌宠亲昵互动,便简单地认为新职业毫无门槛可言,只要“胆子大、敢尝试”就能轻松拿捏,甚至调侃“会玩手机就能当网红”“会哄孩子就能做研学导师”。
这些仅凭主观臆断而产生的误解,让新职业在部分人的认知中沦为“低技术含量”的代名词。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没有一分钱是躺着就能赚的”。
作为吸纳大量年轻就业者的“蓄水池”,新职业蕴含的新技能不容小觑,绝非仅凭一腔热情,就能轻松驾驭,也不是“两手抱空拳,就能包打天下”的。任何一份新职业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所具备的专业特性,都值得被尊重。
就拿“代管宠物”来说,乍一看似乎只是照顾一下小动物,没什么难度,实则不然。从业者须具备扎实的宠物专业知识,熟知不同品种宠物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还得懂点“动物心理学”知识,善于通过宠物的行为举止和眼神所传递出的情绪信息,与它们进行友好互动。

宠物照护师工作场景示意图
“花式培训”助力新职业从“小众选择”走向“主流赛道”。
随着行业的成熟与细分,许多新职业逐渐脱离“粗放式”发展阶段,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96%以上的职场人士希望学习新职业知识,为的是提升职业发展空间、掌握新技能、为未来做准备;90%以上的企业组织希望通过新职业培训,提升员工成长空间,给企业注入新动力。
在这方面,青岛已开始谋划布局:去年出台的新一轮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涉及工种目录由52个增加至92个,其中包括人工智能训练师等。

青岛市第十七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
除此之外,技能竞赛项目内容也与时俱进。青岛市举办的第十七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健康与社会照护、社会体育指导(健身)等多个新职业首次被列入市级一类赛事。以竞赛项目为“风向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推动新职业正从“草根兴起”转向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三、“新饭碗”容易碎?
当下,许多人将新职业当作奔赴“旷野”的新选择。
相较于朝九晚五、模式固定的传统职业,一些新职业的工作形态呈现出全新样貌。比如,拥有“时空自主权”,许多新职业无需困守办公室格子间,时间灵活自由,既可以选择在清晨创作灵感迸发时投入工作,也能在深夜的咖啡馆里完成项目;“兴趣即工作”,喜欢画画的可以当个插画师,喜爱登山就当“陪爬员”,喜欢驾车可以选择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等。

押花师将新鲜花材加工成艺术作品 图源:一条
然而,这种充满新鲜感与自由度的工作模式背后,也隐藏着诸如社会保障、劳动权益维护等现实问题。
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为新职业从业者筑牢保障“堤坝”,多方正积极行动。
在制度层面,人社部等部门逐步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政策,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推出“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等群体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同时,各地政府联合行业协会,制定新职业服务标准与管理办法,开展资质认证,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减少因无序竞争导致的就业风险。

骑手在青岛市某工会驿站休息
在职业“新鲜人”权益保障方面,工会的作用不容小觑。青岛从2021年起推出“惠工家”项目,让外卖骑手、快递员等人群有个地方可以歇歇脚,有个居所可以短时间过渡;赠送专项综合互助保障保险,为他们织就“防护网”;通过“三尺惠工”等法律服务站健全法律保障,让他们的“烦心事”有人管;强化心理服务,提供免费咨询,让他们的心里话“有人听”。
其实,职业的稳定性并非是固守“铁饭碗”,安于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适应变化、驾驭变革的能力。新职业从业者往往充满活力,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敏锐高效的学习能力,这恰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职业素养。

自然教育老师工作现场 图源:一条
伴随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市场认可度的提高,“新饭碗”不仅不会轻易破碎,还有可能越端越稳。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职人以创新姿态拥抱时代,让劳动在多元形态中迸发活力。当社会以包容托举梦想、用制度守护权益,每一个职业选择都会成为美好生活的注脚。
作者:刘洁 毕龙翔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