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交路建昭温一标段污水处理厂泥饼收集点。(记者史传芝摄)

昭温一标段实现水资源闭环管理。(记者史传芝摄)
新疆网讯(记者史传芝)在白雪皑皑的西天山深处,G219线昭苏至温宿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西天山隧道正全力掘进。面对逾70%施工区域被冰川覆盖的严峻生态挑战,项目建设者立下“不让一滴废水流向外环境”的军令状。通过创新环保工艺,确保施工废水100%循环利用,守护冰川生态安全。
冰川是珍贵的“固体水库”。隧道施工产生的粉尘、尾气若沉降冰川,将加剧污染并促进融化。掘进产生的涌水和含油、岩粉的施工废水,更是环保管控的重中之重。如何将对脆弱冰川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昭温一标段项目部给出了绿色答案。
西天山隧道全长15.7公里。隧址区顶部覆盖冰川,是国内首条贯穿冰川的一级公路隧道;隧道最大埋深达2380米,76%的洞段埋深超千米,堪称世界埋深最大高等级公路隧道,也是国内首次采用平导作为通风井的10千米以上一级公路隧道。
“我们目标是废水‘零外排’,每一滴水都循环利用。”项目部安全环保部部长高强在现场介绍。隧道进口端,一座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转。涌水和施工废水经地下管网集中收集后,首先进入三级串联沉淀池自然沉淀。初步处理的水体,由提升泵送入一体化设备,经历“混凝—絮凝—斜管沉淀”核心工艺:投加混凝剂使细微杂质聚集成易沉降的“矾花”,斜管装置加速固液分离。产生的污泥经叠螺式脱水机强力压榨,体积缩减超95%,形成泥饼外运处置,滤液回流沉淀池。处理达标的清水全部回用于车辆清洗、场地降尘及硬岩掘进机(TBM)冷却,实现水资源闭环管理,年节约施工用水约20万立方米。
为确保“滴水不漏”,项目混凝土拌和站配备了五级沉淀池及砂石分离、压滤设备,严格管控场内所有污水。
西天山隧道进口端紧邻水源保护地等多处生态敏感区。除废水处理外,项目部着眼长远,设立生态修复试验田。依据环评和当地生态,选取5种草籽分区试验,定期监测生长,为未来高效生态修复积累数据、优选方案。
施工现场,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却鲜见浓烟与噪音。“装载机、运渣车等核心设备,已逐步更新为新能源车辆,”高强说,“这不仅省油,更实现了施工核心区尾气‘零排放’,有效降低对冰川的潜在影响。”
从废水处理的精细闭环,到新能源装备的减排应用,再到复垦试验的前瞻布局,西天山隧道建设者以高度的生态责任和先进技术,在挑战世界级工程的同时,于巍峨天山镌刻下守护冰川的绿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