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具身智能生态为王?上海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始"拉人入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20:04:00    

上海人形机器人企业傅利叶最近做了三件事:携手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打造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复示范基地;与同济大学签约开展联合研发、人才培养与场景共建;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和产业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

赛道头部企业的举动预示着当前人形机器人企业的竞争维度已发生变化,从比拼关节电机、运动控制等单点技术,转向操作系统开发平台、场景渗透率、开发者社区等生态要素的较量。

人形机器人的战场不在实验室,而在千行百业的真实场景里。当机器人企业完成100个场景解决方案时,就可能形成事实性行业标准;当开发者社区突破万人规模,就会产生技术路线的锁定效应。下一阶段,生态为王。

从“工业蓝领”到“银发陪伴”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透露,我国今年预计将生产1.5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各行业,发展速度超过新能源汽车。除了在工业和危险场景发挥作用,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开始从事与人交互的工作。比如在不久前的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就见到了人形机器人“热情推销”的身影。

傅利叶创始人顾捷。

康养场景更是众人期待。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表示,机器人康养,需要首先解决“感知”层面的问题,让机器人理解周围的环境,有了感知,才能将信息汇聚到“大脑”,机器人才能够自主规划、判断,完成自主决策。另外,机器人还需要能读懂语言、表情、动作,甚至情绪,并且及时给到相应级别的反馈。

从外骨骼机器人起步,傅利叶在2020年提出了“智能康复港”模式,自主研发覆盖全身、全周期的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并组建了专业医生和运营团队。目前,傅利叶的智能产品在已进驻全球3000多家终端医院,在全国各地级市、社区、乡镇卫生院已有近300个案例科室,覆盖患者人数超百万。

自从2023年傅利叶正式对外发布了第一台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GR-1,它的终极场景依然是康养。据介绍,目前该公司的GRx系列正在导览咨询、学术科研等岗位上“积累经验”,很快将在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和产业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中发挥作用。

“众人拾柴”共建人机交互时代

“具身智能技术在医疗落地比其他行业更难。”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静坦言。她列举了人形机器人进入康养场景的三大难点:一是操作模型与通用大模型不同,需加入环境感知、决策和执行;二是运动控制仍是短板,需完善小脑功能;三是康养环境下,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端茶递水,还应该是“情感陪伴者”。

顾捷表示,将把有温度的交互、更生动的理解和更主动的执行作为傅利叶未来产品创新的核心。这一切并不是由傅利叶独立完成。早在几年前。傅利叶就启动了通用机器人生态网络的建设。这是一个以机器人本体技术为核心,贯通算法开发、硬件制造与商业化应用的全链条技术共享平台。在应用层面,傅利叶和山东公用康养集团已有项目落地,目标打造出具备全国示范效应的具身智能康养标杆案例;他们推出的伽利略系统(人体运动量化研究与康复系统)已部署至上海阳光康复中心、曙光医院、同济大学,并在去年完成首个海外交付,落地在马拉西亚。如今,他们又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举行了“具身智能康复港”揭牌仪式,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康复医疗场景的应用标准建设、康复方案共创、科研攻关等展开全面合作。

今年3月,傅利叶开源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 ActionNet。首批上线超3万条高质量真机训练数据,包含多种自由度灵巧手的训练数据及专门针对手部任务的模仿学习数据。4月,傅利叶又开源了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通过降低开发准入门槛,吸引对机器人技术感兴趣的开发者、科研机构加入这个行业——既理解机器人系统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又能基于开源产品尝试创新性的改装思路。

“这些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还将联合全球顶尖科研机构,持续进行生态开放。”顾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