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叶琳)七月的武汉,骄阳炙烤着大地,而在地下11米的电缆隧道内,另一番“烤”验同样严酷。为保障市民夏日清凉,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的电缆敷设人员正顶着近40℃的体感温度,在湿度高达99%的地下“闷罐”中,向着110千伏东扩1输变电工程送电目标全力冲刺,用汗水筑牢城市电力“生命线”。
7月10日清晨7点,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流芳路施工现场一片忙碌。“线盘支架稳定牢固,准备开始展放电缆,请隧道内施工人员准备牵引!”随着指令下达,27名作业人员迅速进入作业状态,刚踏入隧道,一股湿热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置身巨型桑拿房——这里温度虽略低于地表,但高湿度让闷热感成倍放大,衣衫瞬间被汗水浸透。

东扩1变电站位于东湖高新区流芳路与高新五路交汇处,是区域电力供应的“关键节点”。其供电范围东至武广高铁、西至光谷一路、南至高新六路、北至高新四路,覆盖约2.7平方公里。
“每拉一下,就离送电近一步!”一名施工人员抹了把脸上的汗说道。当天的任务是敷设3根电缆,每根电缆长470米,重达9吨。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先将电缆抬上支架,再通过输送机与展放机敷设,即便借助滑车,仅线头牵引环节就需4人协作。“一二三,起”,低沉的号子声在隧道里回荡,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耗费巨大体力,汗水不停地从额头、脸颊滑落,湿透的衣衫在闷热中微微“风干”,又再次被新的汗水浸透,循环往复。

恶劣环境之外,技术精度与时间效率同样是“硬仗”。地下隧道空间狭窄,电缆走向复杂,施工人员需精准控制敷设路径,在有限的空间内精确计算每一个转弯半径,规避每一处障碍,确保每根电缆与设备无缝对接。因电缆运输仅限夜间,他们常常深夜对接电缆盘装卸,为次日施工抢出时间。“围绕工程多个配套项目,我们投入近百人昼夜接力,既要安全有序,更要高质量推进。”国网武汉供电公司项目经理易明星介绍,从设备调试到线路检测,各项任务都在紧张衔接中。
据了解,东扩1输变电工程是今年武汉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完工后,佛祖岭片区将获得新的电源支撑,为构建“世界一流城市电网”,满足区域用电增长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为周边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