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8:09:00    

张佑林

张佑林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应该最大限度为市民创造和提供居住安全、出行便捷、生活便利、工作愉悦、社会和谐、环境宜人、成果共享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为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城市工作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是文明发展的摇篮,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要将人的多维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把城市建设从重视物质和实体空间建造转向重视城市精神和城市人文思想的塑造。城市管理要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能够给不同群体提供和谐相处、平等发展的机会,满足市民多方面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其基本方向是不断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构建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重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品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体而言,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应该最大限度为市民创造和提供居住安全、出行便捷、生活便利、工作愉悦、社会和谐、环境宜人、成果共享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

“人、产、城”融合共进一体规划城市布局

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应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做好人口、产业、城镇、交通等方面科学布局,切实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要树立“人、产、城”融合共进的规划理念,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必须创新房地产发展模式,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新期待。要结合城市更新,把新房子建设成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把更多的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同时推进“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为市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优化混合功能区布局,打破单一功能区模式,建设更多开放街区,实现居住、工作、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混合布局。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土地和建筑,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生活设施不足、安全隐患暴露、生活品质低下等老大难问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和“15分钟生活圈”,让市民真正感受生活的宜居和便利。

以高水平公共服务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应该拥有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使用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均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中小学、幼儿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提高医疗便利化程度,建设社区医疗中心,推广家庭医生,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满足市民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提升社区服务品质,结合便民超市、养老托育等,打造“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系统性配置路网分布、停车设施、公交线路等,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互补。实施无障碍设施全覆盖,保障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出行便利。通过高水平公共服务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让市民切身感受到现代化城市的温度。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便捷的服务型城市,要通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适度超前布局高速、移动、安全的数字智能基础设施,构建时时处处能够感知、万物互联、信息相通的新型智能城市体系,实现城市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实现社保、户籍等事项线上办理,以“一键代办”服务整合医疗、家政等便民服务。构建具有深度学习、自我决策、自我优化能力的“城市大脑”,有效整合政务、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数据资源,建立城市智慧治理平台,由“管”到“治”再到“智”,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多措并举提升城市“颜值”和“气质”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应该拥有舒适的气候、良好的绿化环境、干净的街区、适宜的开敞空间、安逸的生活环境,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因此,要加大对都市区范围内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城市公园和绿地,营造良好的自然景观,为居民提供休憩和交流的绿色空间。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严防城市发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促进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引导人口适度集聚,城市规划要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确保城市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协调。注重循环经济的推广、生态环境的修复等,从多方面提升城市的“颜值”和“气质”。

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也能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做好城市历史建筑、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建筑特色、街区肌理、人文风格等,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街区与公共艺术空间,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优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高雅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宣传推广身边好人好事和凡人善举,弘扬时代新风,使城市更加充满人文活力。

建立严格的安全体系与共享的发展机制

安全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宜居城市必须是安全的城市,应具备健全的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完善的法治社会秩序、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要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应急能力,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要符合国家标准。因地制宜建设紧急避难场所和灾害预警系统,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保证气、热、水、电等能源供给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理方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有序运行。制定并严格实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制度,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宜居城市必定也是和谐的城市,与市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要构建共享的城市发展机制,创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解决外来人口在就业、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提倡公众积极参与城市和社区建设的决策活动,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更加民主和透明。倡导社区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创造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重大专项(24VWB02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5年度项目(GD25CYS6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