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因热爱,愿迎万难!”
2025年4月19日,济南地铁4号线八一立交站主体结构封顶,也意味着全线车站主体全部封顶。那一天,像是项目部全体参建人员的重要节日。他们站在曾经日夜奋战过的工地上合影留念,齐声喊出这八个字时,队伍中的李帅帅和大家一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条经十路,半座济南城。作为主要沿经十路敷设的地铁线路,4号线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作为4号线项目副经理,李帅帅牵头的4号线工程管理部也是项目部的重要枢纽部门,他参与指挥着这个“重要枢纽”的有序运转,和项目部团队的同事们一步一个脚印,见证着泉城地下交通动脉的成长。

“要”!既要也要又要还要
“既要也要又要还要,这就是我们给自己提的要求。”
李帅帅是一名来自山东微山的“80后”,用九年的坚守与奋进,诠释着一名地铁建设者的担当。
2016年,从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帅帅,怀揣着对城市建设的热忱,加入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从一线甲代到多部门轮岗,再到项目副经理,他的足迹遍布地铁建设的各个环节。多岗位的锤炼,让他不仅拥有了深厚的专业管理能力,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锻造出了务实果敢、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在开工之初,我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围挡及文明施工管理标准化图册的制定,并深入调研,开展了大量的方案优化工作等。”李帅帅说,从站位调整到工法优化,既要确保施工安全,也要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又要尽可能避免重大管线迁移,还要尽可能压缩施工场地,减少占路、占绿,这些“要”就是4号线建设的要求。
在4号线项目部的党员活动室,新黄河记者看到,这里存着厚厚的多沓资料,这是在4号线正式动工前项目部进行准备工作的见证之一。李帅帅当时作为项目部的一员,也见证了“未雨绸缪”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几乎每个实施方案都是经过了优化再优化,向着近乎完美的标准自我要求、自我加压。”想起那些时光,李帅帅难忘又自豪。他说,4号线项目部首创了文明施工标准,现在已经应用在所有的地铁线路建设中,4号线的标准几乎已成“样本”。

为了减少对交通出行的影响,项目建设中,李帅帅和团队成员采取了从明挖法,到盖挖法,局部盖挖法,顶管法,盾构法再到全断面暗挖等复杂工法,“同时,我们采取动态围挡的做法,竭尽全力保障经十路交通,减少对周边市民出行的影响。”
众所周知,济南是一座泉城,既要建地铁又要保泉,这是摆在李帅帅和4号线所有参建者面前的难题,“我们始终坚持保泉优先,用慎重的态度对待泉水保护,用智慧的方法建设轨道交通。”
4号线泉城公园站临近泉水敏感区,按照常规,泉城公园站最大埋深要超过20米,根据水文地质勘测数据,此处的泉水敏感区在地下23米多。为确保泉水万无一失,李帅帅和团队成员多次调整车站设计方案,把车站整体向上平移,地下最大埋深控制在15米以内。

最终,泉城公园站就从地下“冒”出来了,车站底板埋深14.3米,在地上还有2米多,站厅层将位于地上,是4号线最浅的车站,成为济南首座半地下地铁车站。
对于保泉的做法,李帅帅说,在二期规划建设过程中,他们严格遵循“绕、避、升、抬”原则,即绕开泉水核心敏感区、避开地下敏感含水层、结构尽量浅埋、敏感区段采用高架方式敷设的方式,线路埋深控制在保泉控制线以上,动态开展保泉专题论证,还创新采用了导水通道、盾构超前探测、超前地质预报等保泉措施,确保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与泉水和谐共处、并重共融。
“抢”!不等不拖抢着干
“抢工期,千方百计地抢,能进场一点是一点。作业面,见缝插针地干,不等不拖抢着干。”
进度是工程建设的主线任务,面对4号线东西段进度不均衡的难题,李帅帅在东段围绕动车调试为目标,西段聚焦重难点土建车站封顶与区间洞通为目标,先后组织多次劳动竞赛,激励参建单位争分夺秒赶进度,全力以赴保通车。

同时,他牵头梳理了全线33个站点的移交节点,绘制移交一张图,提出“移交就是生产力、移交就是战斗力”的口号,全力推动各专业紧密配合,为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
4号线奥体中心站位于奥体西路与经十路交叉口,是3号线的换乘车站,也是全市唯一一座超浅埋全暗挖车站,需要在经十路下方4米,挖出一个长200多米,宽20多米的双层车站。
明挖、暗挖,一字之差,施工难度却是天壤之别。为严格控制路面沉降,确保安全,李帅帅和团队成员采用了工序极为繁琐复杂的“横向洞盖法”施工方法——
作业面的空间极为狭小,仅容得下2到3个人,只能用风镐一点点凿,由于岩石强度极大,平均每天只能前进0.5米,照这样的速度,一个200多米的车站,要用3年多才能打通。
“面对这样的硬骨头,我们坚决不打糊涂仗!”李帅帅说,当时建投公司决定成立“横向洞盖法”攻坚临时党支部,把会议室搬到了地下,搬到了作业面。通过反复研究对比,采取了增加开挖通道,由原来的4个开挖面,增加为16个工作面齐头并进,就好比把一个石块切成了三段,化整为零同时攻克。
同时,每个工作面分为多个攻坚小组轮流开挖,保证24小时连轴干;现场管理人员每天都和工人们一起,在地下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时刻关注监测数据情况,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晚上回到宿舍,他们都是灰头土脸,疲惫不堪。然而就在这样的不懈奋斗下,顺利确保了工期。
“创”!只为成功想办法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这是挂在4号线项目部显眼位置处的一句话。4号线一期工程从2021年3月份开工建设,到现在正好4年,计划今年年底开通运营,泉城人民将坐上经十路上的地铁。

然而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李帅帅说,4号线横贯济南东西,穿越了全市几乎所有地质类型,包括富水软土、胶结砾岩、孤石溶洞、高强度硬岩以及上软下硬等等不良地质。
同时,4号线还共计下穿高铁桥梁等40余处,下穿河流、沟渠10余处以及大型电力、热力、燃气等管线百余条,其中纬-八区间还穿越了全国罕见的密集锚索区,最终均平稳安全通过,成功实现了“零沉降”。
4号线,这条济南轨道交通建设的关键线路,因线路长、站点多,且临近泉水敏感区,工程建设面临很大挑战。李帅帅深知,唯有创新才能突破重重阻碍。他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像个敏锐的“勘探者”,发现并解决一个个棘手问题。

像八一立交桥站,他们通过分坑施作、中板加强、支撑优化及盾构机提前吊装等一系列措施,为站后施工节省3个月工期;浆水泉路站暗挖段取消拱盖下2道支撑,采取了中板逆作的方案,既降低了施工风险,又节约工期约2个月;市立五院站受合建影响,施工场地极为狭小,结合代建桩基增设了施工盖板,土方开挖最高日出入量达2800立方米,大大缩短了基坑开挖工期……
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推动了工程进展。
工作之外,李帅帅还是一位出色的“地铁故事讲述者”。作为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宣讲团成员,他积极参与10余次巡回宣讲活动,将“人民地铁为人民”的精神传递到更多人心中。2023年,他代表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参加国资系统“我来讲党课”活动荣获第二名,并在全市优秀党课评选中,《向前一步,搭建地铁民生连心桥》作品斩获一等奖,展现了济南地铁人的精神风貌。

如今,4号线建设已步入决胜阶段,33座车站主体已全部封顶,35处区间4月30日实现了全部洞通,站后专业全面进场,建设任务依然艰巨,面对2025年的大考,李帅帅和团队的同事们经受了种种考验,每一步都坚定前行。
九年的时光里,李帅帅无怨无悔地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了济南地铁建设的工地上。待到4号线通车,每一位平凡而又重要的参建者,都应该被感激与铭记。
记者:柴颖颖 摄像:冯松豪 剪辑:冯松豪 美编:赵鸣 编辑:刘雨 校对:刘恬